秋末冬初,暖陽灑滿大地,又是一年苗族蘆笙季,黃平縣浦江蘆笙制作工匠又開始了新的忙活。我們趁此去探訪浦江蘆笙手工技藝堅守者,觀賞“浦江蘆笙最響亮”的制作過程。
浦江,位于清水江邊,臨水而居,依山而建,是黃平縣唯一的苗族傳統蘆笙制作村落,苗語諺語“浦江蘆笙最響亮”,可謂其歷史悠久,聲名遠揚。
中午,走進浦江,悠揚的蘆笙曲隨風飄來,相當悅耳,我們尋聲而去,到大田寨道邊上木屋,只見一位年近七十的蘆笙工匠在屋里手持蘆笙,鼓腮吸氣,校核音質。見陌生的我們,招呼進屋,熱情讓座,交流后得知這工匠名叫石國玉。
石國玉,苗名祥鳳,屬馬,16歲從父學習蘆笙制作技藝,與蘆笙制作結緣已經52個春秋,堅守傳承蘆笙手工技藝,是黃平縣浦江傳統蘆笙制作工匠僅有的四人之一。
浦江的蘆笙制作,從石國玉數起,按苗族父子連名習俗來數有20多代人了,屈指算來至少已300多年歷史。石老指著江邊的一壩田介紹,至清朝末年,石家制作蘆笙收益通過多代積累,逐年兌換連片良田達200余畝,故當地人稱這片田為“蘆笙田壩”?!疤J笙田壩”應該是浦江蘆笙發展歷史的見證。
石國玉說,苗族人都知道,蘆笙工匠是個綜合素質較高的人,既是木工,又是鐵匠,還要掌握漆工技術,同時又要懂音律。
我們一邊觀賞石國玉制作蘆笙,一邊聽他談蘆笙的工藝。
蘆笙斗是蘆笙的儲氣設備,用材是山上多年生的優質杉木,“請”到家自然陰干制成模型后,用特制鑿具將其掏空成葫蘆狀備用,工藝非木工不能勝任。蘆笙吹口是用櫻桃樹皮綁縛,櫻桃樹皮采剝是選季節的,剝好后用最外一層,完工后還要用雞毛粘漆輕輕刷過,刷多了起殼,刷少了不亮,這其中自有其訣竅?;善翘J笙發音的重要部件,在發出聲音的過程中,簧片發生了震動,簧片的好壞影響到蘆笙的質量乃至使用壽命,所以簧片的選材大都是敲打多年的舊銅鼓,經過高溫鍛打成銅片,然后手工削薄滿足要求,這是工匠多年積累的經驗,沒有標準,全靠手感和耳感,這不是一般鐵匠所能及的。
制作蘆笙是不用一釘一鉚的,銜接處又必須密不透氣,漏氣則影響音質。密封材料相當講究,石國玉指著約100克的透綠泥坨說:這就是石灰搗融的粘料,不要小看這一小團,可是花大半天工夫的。舂搗石灰是個漫長的過程,在舂碓中加入桐油不斷翻搗,一個早上也就舂成500克左右。成品用手觸摸,很有橡皮泥的感覺,但更像剛出槽的糍粑,彈性十足,沒有耐心是不能完成這一道枯燥工序的。
對于蘆笙制作,石國玉很具有苗族特有的工匠精神,沒有使用任何現代機器代勞,每一把蘆笙都精雕細琢,追求完美,一輩子專注蘆笙制作,享受傳統工藝的制作技藝。交談中,來自重興下翁細苗寨的客人進家,他們是來取預訂的蘆笙的。對石老來說,制作蘆笙的目的是為獲取經濟效益,但出售蘆笙更像閨女出嫁,依依不舍。交接時,石老將蘆笙重新整理,調整音質,校正音階,系牢音筒,密封接口,補足漆料,交代正確的使用方法,叮囑珍惜愛護,這才送出門外,很像慈母與出閣愛女之深厚感情。
把客人送走之后,石老師傅說,每逢蘆笙會期,自己都要身背工具去觀看出售的蘆笙,發現蘆笙手在吹奏中有音質不佳的,待吹奏中途休息時,都幫助予以調試,直到滿意為止。這種負責的做法有點像現代的“售后服務”,不能不說是工匠精神之所在。
石老師傅介紹,從去年農歷四月到今年九月,一點農活不做,制作了大大小小共40支蘆笙,這已經算是最多的了。我們可想而知,6個月時間180天,平均4天多才能制作1支蘆笙,產值2萬元,每支蘆笙500元,利潤大約1.5萬元,月收入3000多元。我們不敢相信,這是個蘆笙傳承人的收入?這是個全縣僅有四人的民間藝人的收入?怪不得年輕人不愿承攬這個行當
浦江的蘆笙名傳方圓百里,但由于受經濟大潮的沖擊,蘆笙工匠卻相當少了。好在時逢盛世,貴州挖掘民族文化發展旅游,黃平縣更是全力打造“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”,并提高到鄉村振興的高度。為此,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蘆笙,也得到發揚光大。
村里下午放學的兒童三三兩兩從門前寨道走過,不覺時至傍晚。一天時間,石老送走了一波蘆笙客,校核了一套蘆笙音質,暢談中夜幕降臨,我們依依不舍與堅守52年的蘆笙手工技藝的石國玉老人道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