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節氣即將來臨,加上綿綿秋雨滋潤,醉人秋景別樣美。近日,記者從龍山鎮出發,沿著蜿蜒起伏的鄉村道路,行駛約半小時,來到了依山而建、伴水而居的河壩村。
走進秋日里的河壩,繚繞的云霧和裊裊炊煙下,眼里是錯落有致的民居,腳下是小橋流水,遙望點綴片片紅葉的山間,仿佛走進了煙雨江南。
河壩村是一個以瑤族為主的民族聚居村,距麻江縣城25公里,交通便利。村寨歷史悠久,保留著許多青瓦木房民居,有的木房子甚至已有上百年歷史。由于民族建筑以及民族風情保存完好,2018年河壩村入選“中國傳統村落”名錄。
“河壩瑤寨不僅是傳統村落,它在傳統文化習俗方面也是保存得比較完好的,至今還保留著楓香印染、河壩瑤年等傳統工藝和民族節日?!彪S行的麻江縣龍山鎮黨委書記向國君介紹道。
在河壩村,隨著歲月慢慢沉淀下來的,不僅有民居和基本封存的農作生活用具,還有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?,幾鍡飨阌∪竞痛汤C是河壩瑤族傳統手工技藝,是瑤族同胞的文化智慧,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在向國君引領下,我們來到了村里的民營博物館——麻江縣河壩瑤族文化博物館。
走進館內,一股濃烈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,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博物館,陳列著款式多樣的楓香印染手工藝品、瑤族服裝、瑤族布藝以及河壩瑤族先輩們留下的珍貴物品,記載著這個村寨農耕痕跡和古老的智慧。
“我們博物館收藏了瑤族服裝、瑤族布藝、手工藝品等520件,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些作品就是我們河壩有名的瑤族楓香印染,這種手工藝已有600多年歷史,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?!焙訅维幾逦幕┪镳^負責人龍全章介紹說。
順著龍全章手指方向,只見一塊以楓香油和牛油混合點畫花紋、再用靛藍浸染出的花布相當奪人眼球。
一幅作品是一幅精美的圖案,是一次即興創作。楓香印染作品從外觀入眼端詳,風格粗中有細,布局飽滿而凝煉,多采用變形、夸張手法,圖案生動,變化多樣,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藝術美學價值。
由于河壩瑤族的衣著裝飾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,總體色調顯得暗淡、拙樸,蘊含著瑤家人內斂、凝重的審美取向,深受外界的青睞和好評。近年來,時有國內外游客到河壩游玩,體驗民族風情,學習楓香印染,穿戴瑤族服飾。
“早些年,我就發現許多外面的人對瑤族文化十分感興趣,我一直都有如何把我們的文化變成產業的想法。這幾年,村里的條件越來越好了,大家依托瑤族文化發展起了旅游業,所以我和妻子決定回來發展,在家吃‘旅游飯’的同時,把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?!币恢痹谥苓吪茇涇嚫氵\輸多年的龍全章說起了回村開辦文化博物館的初衷。
為了保護和傳承楓香印染技藝,2012年,由龍全章等一批非遺傳承人組建瑤族文化產品開發團隊,收集整理村寨里的楓香印染和刺繡作品,推廣到文化市場,用“指尖技藝”開啟“指尖經濟”之門。2015年,在當地政府及相關單位支持下,龍全章創辦了麻江縣河壩瑤族文化博物館。通過“黨支部+合作社、博物館+繡娘”的組織方式,帶動村里多名繡娘固定就業,助力保護和傳承楓香印染技藝,產品遠銷全國。
近年來,以仫佬族、瑤族、畬族等民族為重點,麻江縣深入挖掘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產品,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和民族產業開發創新工作,推動民族特色文化市場化、產業化發展。
隨著國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,更多年輕人也參與到楓香印染技藝的學習、保護、傳承、推廣、發展中來。今年,一棟獨具楓香印染特色的建筑出現在瑤韻河壩景區的小橋流水旁邊,這是麻江縣楓香印染技藝非遺保護利用設施項目建成投入使用,內設楓香印染專題陳列館、保護傳承區、研學體驗區、游客接待等功能區域,有瑤族文化藏品300多件。這里既是楓香印染的陳列館,又是非遺技藝傳習研學基地,村民靠著古老技藝獲得收入的路子越來越廣,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東西得到了傳承。
“我們河壩目前發現最早的一幅楓香印染,上面的圖案是一種叫‘泥鰍花’的植物,據說很早以前先輩們當時靠這種植物為食才渡過生活的難關?!睏飨阌∪娟惲叙^負責人聶凱華介紹說,自今年七月份陳列館投入使用以來,迎來中國藝術研究院、貴州民族大學等研學團隊百余人進行研學游體驗。
河壩楓香印染傳統圖案素材和創意都來源生活中,主要有龍紋、花紋、鳥紋、樹紋、蟲紋。生活越來越好的河壩人,將現在看到的庭院荷花、稻田魚群、車輪圓印等素材,創作到楓香印染作品里,見證了新時代的發展與變遷。
如今,河壩村民還根據季節特點,在楓香印染的作品上,增加了刺繡工藝,通過一針一線,繡出了更加精美的印染作品,并將其發展成“訂單產業”。
與此同時,河壩村立足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,全力打造瑤韻河壩景區。隨著2021年瑤韻河壩景區評定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,河壩村也納入了貴州省特色田園鄉村·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第一批試點村,文旅融合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一張亮麗名片。
結束了河壩之行,堪稱一絕的楓香印染、古樸雅致的民族服飾、裊裊炊煙的古樸村落、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畫卷依然呈現在腦海里,久久揮之不去。